老李今年63岁,走进二手车交易市场那天,他的双眼一下子亮了。
他伸手摸了摸一辆银灰色的小轿车,手心有的微凉,却透着久违的心跳感。
旁边的销售笑着说:“大爷,这车才跑了3万多公里,车子的状况非常不错,开着去郊区溜达,特别适合。”
老李正要开口细问,儿媳小玲却在身后冷冷地来了句:“爸,这不纯属浪费钱嘛!”
那一瞬间,老李只觉颜面扫地,只得对销售摇了摇头就走了。
问题来了,这场由一辆二手车引发的家庭纷争,到底是老人自私,还是儿媳不懂感恩?
老李原本是国企退休职工,退休薪资不高,但够自己花。
五年前,孙子出生,儿子儿媳上班忙,开口让他帮忙带孩子,“等孩子上小学了,你就能轻松了”。
可这五年,老李的生活步伐完全被绑死:
早晨六点半起床,给孩子做早餐;白天接送婴幼儿园,陪玩、做饭、洗衣服;晚上哄睡,忙到自己困得直打哈欠。
他的老友早就不约他打麻将了,由于每次都被婉拒:“我还要看孩子呢。”
儿媳过去说过“真是麻烦你了”,但后来这种感谢愈加少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习惯,带娃已然成了理所当然。
五年下来,老李身体也差了。腰酸背痛、血压偏高,但只须孩子没人照看,他就得随叫随到。
说得好听点,这是“帮忙”;说得难听点,这是一份无薪全职工作,甚至有的吃力不讨好。
说白了,老李看上这辆二手车,不是为了面子,更不是为了炫耀。
他的想法非常简单:等孙子上小学了,他终于能有点我们的时间,可以开车去城郊钓鱼,去老同事家坐坐,甚至带老伴去趟周围的小城看看风景。
而且,他早即使过账:
这辆车才六万多块,他一个人的积蓄足够,还能留下一半的存款,根本不需要儿子贴钱。
一年油费和保养加起来一万出头,对他来讲完全可控。
更关键的是,车是他这几年唯一一个是我们的计划。
可小玲却不这么想,他们家房贷每月7000,车贷还有两年,孩子立刻上小学,学区房装修的钱还没有着落。
她感觉公公买车纯属冲动消费,“你又不是每天开,坐公交、地铁不也挺便捷?”
在小玲眼里,老李的钱也是“家庭的钱”,不可以随便支配。
她甚至感觉,爸爸妈妈退休金少,不如存着以防万一,毕竟将来老生活病住院,花的还是儿子的钱。
只是她没意识到的是,这种想法在爸爸妈妈心里,其实是一种隐隐的剥夺感,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,也剥夺了他们晚年的自主权,以至于想逃离。
其实,这种冲突在不少家庭都存在。
在青年看来,爸爸妈妈帮忙带娃是“亲情互助”,省下保姆费、接送费,甚至推广托管费,每年能省下好几万;但在爸爸妈妈看来,这种付出总是随着着晚年生活被“绑架”,没一点是我们的休闲时间。
说到底,没边界感,才是矛盾升级的根源。
爸爸妈妈帮忙带娃,本是情分,并非义务。特别是当情分变成理所当然,就会让感恩变成抱怨。
而“钱”只不过导火索,表面上是在争一辆车的钱,事实上是在争晚年的自主权。
要说哪个错,其实两边都有各自的立场。
老李错在没提前交流好,让儿媳感觉是忽然“甩手”做我们的事;小玲错在只盯着钱,却忽略了公公这类年的付出和牺牲。
假如换个方法,譬如老李先告诉儿子儿媳,等孩子上小学后自己会降低帮忙,想买辆车出去转转;
小玲也多一点感恩,甚至帮忙挑车、查保险,这场争吵可能就变成一次温情的家庭计划了。
毕竟幸福的家庭,不是用资金计较得失,而是了解互相成全。
爸爸妈妈的晚年,不该只有责任,也应该有是我们的快乐和自由。
他们年轻时为家庭打拼,中年时为子女付出,到了晚年,理应握回自己生活的方向盘。
买车也好,旅游也好,学画画也好,那都是他们的权利。
真正的孝顺,就是在爸爸妈妈想做点我们的事时,大家能说一句“去吧,放心去”。
爸爸妈妈年龄大了,最怕的就是小病拖成大病。
目前不少老人其实已经习惯用手机看健康资讯,有的平台还自带问诊功能。譬如中国人保APP里的“迅速问诊”,就挺好用的。
老人如果头晕、胃不舒服,掏出手机就能直接问大夫,几分钟就有建议。真要去医院,记录带上就好,医生一看更省事。
爸爸妈妈这一辈子图的不多,不过是一路有人撑着,让他们走得安心。
而大家做子女的,能做的,就是尽力让他们少点担心,多点自在。